為了滿足讀者們對於《新玩意》欄目加更的需求,機器人特地邀請了 Matrix 作者們也來聊聊自己近期購買的新奇產品。喜歡本欄目的話,歡迎充電或評論文章來表達自己的喜愛,你的每一次真心誇讚或建議,都是作者前進的動力。
所有內容均遵循 原創、首發、非商務 原則,投稿細則可查看文末。
@南魚祭酒:realme Watch T1 橄欖綠購買渠道:realme 京東自營旗艦店入手價格:橄欖綠、活力黑均為原價 699,首發 599;黑薄荷無首發優惠,且僅限 OPPO 商城購買下單及簽收日期:10 月 26 日下定金,31 日付尾款,11 月 1 日發貨,2 日簽收今年雙十一到手的第一個大貨,就是 realme 新發布的第一款智能穿戴產品 T1 手表。T1 共有三種配色,傳統的橄欖綠和活力黑,以及頗有 realme 特色的黑薄荷(OPPO 商城獨占)。我買到的是橄欖綠配色。
我之前用過的智能手環 / 手表隻有三隻:索尼 SWR30 手環、躍我(Amazfit)GTR 手表和 OPPO 手環(時尚版),所以我這裏比較的對象主要就是它們仨,其它產品我了解得不夠全麵,如有說錯,歡迎大家和氣指出。
買這隻 T1,對於我個人來說主要原因有這麽幾個方麵:
我的主力手機是 realme X50 Pro,自家的東西理應配合得天衣無縫對吧;可以離線聽歌。據我所知,目前市麵上可以離線聽歌的安卓手表,價格都要一千起步,T1 標準價 699 首發 599,這個價格太有競爭力了;可以接聽手機。這個功能其實我不太需要(把手腕抬到嘴邊說話還有點特工的意思,舉到耳邊則看起來有點尷尬);支持 110 種運動方式(有必要嗎?),該有動力運動起來了吧;最重要的,好看。Realme 的設計風格是衝著年輕人去的,設計師水平也不低,比榮耀、躍我之類的中老年手表好看太多了。拿到手之後,設置一番,上述優點確實都達到了預期,還有額外收獲——不鏽鋼表盤卻超輕,超級輕,腕感堪比手環。
不鏽鋼表盤顏值很可。皮革表帶腕感舒適。快捷鍵還有 realme 祖傳的小細節設計,點讚。
至於什麽防水、NFC、GPS、測血氧之類的手表標配就不贅述了。續航的話,到手當晚充滿電,至我寫本文時 6 天整,剩餘電量 30%,目測 8-9 天的續航是沒啥問題的,雖然不如躍我 GTR 一個月的續航,但也算市麵上的平均水平了。
音樂控製的邏輯非常清晰。
但是,T1 也像 realme 其它產品一樣,在細節上有著種種不足。比如我最看重的功能離線聽歌,不支持 flac 就給我當頭一棒(考慮到使用場景無非是跑步、運動時聽一下,能到聽個響的水平也就夠了,想想也就原諒了它)。這裏有一點小限製,手表電量不足 30% 時是不能往手表裏傳歌的。
很方便的添加音樂界麵,不過不支持 flac。
還有一些我曾經在躍我 GTR 上體驗過的小設計 T1 欠奉,比如 GTR 的震動可以自定義出各種花樣——根據來電、短信等不同的通知類型分別自定義震動方式,兩短一長、三長兩短之類的,而 T1 則統統隻有一種震動,甚至連強弱都不能調整,這個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還有就是 T1 僅支持支付寶付款,這讓我感到很疑惑,明明 OPPO 的手環都能支持微信支付,為何到了功能本該更強大的手表上反而不行了呢?——但是,躍我手表也是僅支持支付寶,或許是手表的協議跟手環不同?其實我最期盼的付款支持是雲閃付,希望銀聯能主動推進一下。
當然了,雖然有很多細節上的小缺陷,對於一隻到手價格 599 的顏值頗高的智能手表來說,還要啥自行車呢。最後還是要發一點點小牢騷,我並沒有發現 T1 有什麽 realme 手機獨占的好處。手上有了 realme 全家桶,也沒有蘋果華為全家桶那樣渾然一體的優良體驗,那麽 realme 用戶為什麽還非要用同品牌的智能手表呢?
為數不多的體現出 realme/OPPO 全家桶特的時刻
對了,蘋果用戶要注意,realme T1 不支持 iOS,僅安卓可用。
@Kostya:Beats Flex 雲霧灰色渠道:拚多多(百億補貼)價格:259 元是的,我又丟了一次 AirPods Pro 的耳機盒。
難以置信的是,也就是不到半年以前,我剛剛把自己用了一年多的、原裝的盒子丟掉;如今買回來的替換盒也丟了,這讓我實在是覺得自己不配擁有真無線耳機,尤其是官方標價 1999 的真無線耳機。所以,經過一番糾結之後,我還是在拚多多百億補貼下單了 Beats Flex,比官網便宜了快 200 塊錢。由於我之前買過 BeatsX、AirPods(第一代)和 AirPods Pro,所以可能主要會通過對比的方式來介紹我個人使用 Beats Flex 的體驗。
首先,相比上麵一眾產品,Beats Flex 無疑是廉價的。在價格調整之前,BeatsX 曾以 1199 元的價格出售。這款與 Beats Flex 外形十分相似的 Beats 耳機使用了當年的 Apple W1 芯片,可以通過 iCloud 與同一 Apple ID 的所有設備一鍵連接。不過,相比如今的 Beats Flex,BeatsX 擁有一定的抗水等級,同時也是獨立的線控,並且采用 Lightning 接口進行充電。
兩款耳機真的很像,但是又有不少細節上的區別
其次,在連接與功能上,Beats Flex 可以十分方便地(比 AirPods)連接到 Android 設備,並且,搭配 Beats app,Android 設備也可以享有與 Apple 品牌設備相同的耳機功能,包括耳機磁吸時自動暫停與播放。不過,使用 iCloud 連接還是可以方便地把 Beats Flex 連接到同一個 Apple ID 登錄的所有設備上,這一點 Android 手機自然是羨慕不來了;音頻共享功能也是 iOS 和 iPadOS 設備獨占的。
由於使用的是 W1 芯片(而不是 AirPods Pro 的 H1 芯片),Beats Flex 也不支持 Hey Siri,以及 iOS 設備間的自動切換。對我來說,這一點可能在將來會造成不便;不過,AirPods 的自動切換本來也有點玄學就是了。
此外,Beats Flex 如果搭配 iOS 14.5 或者以上的 Apple 設備使用,還支持「查找」網絡。AirPods 的「查找」網絡支持是僅限於耳機的,耳機盒則並無這個功能;而 Beats Flex 自然沒有這個顧慮。
第三,在續航上,這款耳機是可以做到很不錯的水平的。BeatsX 由於我購買的年代久遠,已經無法記得續航表現;不過 AirPods 和 AirPods Pro 在電池衰減之後較為羸弱的續航還是給我留下了麵積很大的心理陰影。Beats Flex 目前的續航是幾乎不用擔心的 —— 聽上一個小時,大約掉電 10% 左右,應該是可以達到官網宣稱的「最長 12 小時」的續航水平。
最後,在音質方麵,Beats Flex 不支持 Apple 最近大力推廣的空間音頻 —— 這也是我在使用 Beats Flex 的時候最感到不適應和遺憾的一點。不過,價格擺在這裏,空間音頻倒顯得次要了不少。此外,Beats Flex 整體在音質上也比不上 AirPods 或者 AirPods Pro 那麽有「穿透感」和「沉浸感」,聲音的層次聽起來少了許多;再加上並無主動降噪,所以音量通常要開大些才能提供類似 AirPods Pro 的體驗。
標誌的「b」logo
至於從拚多多購買這件事情,在收貨之前我也十分擔心。不過,拿到貨後我第一時間就查詢了序列號,至少可以看到這個耳機是「包裝盒、外殼、iOS 係統」三碼合一的 —— 隻是購買日期的驗證遇到了一些問題(顯示的保修日期僅剩 4 個月、未開箱的時候卻顯示的是購買日期無法確定)。
單純從產品的角度來說,如今,Apple 似乎已經把 Beats 作為其音樂產品,如 Apple Music,拓寬 Android 等非 iPhone 用戶的重要渠道。無論是我手裏的 Beats Flex,還是最近推出的一些 Beats 品牌真無線耳機,都使用 USB-C 接口充電,這是連 iPhone 都不能享有的 privilege,對於想要統一設備接口的用戶來說無疑是一大福利。Beats Flex 的到來,意味著現在我的生活中,除了 iPhone 已經再無 Lightning 接口。
USB-C 接口、麥克風和線控在一側;另一側是開關。
作為上下班通勤路上,以及平時外出時的耳機,在最後還是要說一下佩戴的舒適度問題。我是一個平常就會在脖子上掛工牌的好員工(?),所以多一個耳機反而是不會有什麽問題。經曆過 Beats X、AirPods Pro 和入耳式有線耳機的洗禮之後,Beats Flex 的耳塞入耳後對我來說也猶如無物,所以就個人來說,佩戴的體驗還是十分舒適的。不過,相比之前用了快兩年的 AirPods Pro,現在需要開關機、需要用線控來控製音樂,這倒是讓我有點手忙腳亂了 —— 不過我覺得適應幾天,可能就好了。
在脖子上的時候,兩個耳機這麽吸起來甚至有點可愛。
至少,掛在脖子上,就不會很容易丟了吧 —— 希望如此。
@南魚祭酒:手裏鍵半藏 65 鍵雙模靜電容機械鍵盤購買渠道:京東手裏鍵旗艦店入手價格:京東 plus 價 794 - 店鋪首購禮金 10 = 784(原價 799)下單及簽收日期:11 月 2 日下單,次日簽收手裏鍵(Shurikey)是老牌鍵盤廠商阿米洛的兄弟品牌,應該是母公司誌海和為了走差異化而單獨創立的品牌。半藏(Hanzo)是手裏鍵的第一款產品,共三種款式,命名很粗暴,001、002、003,沒有什麽工業灰沙漠黃之類的;軸體則隻有阿米洛靜電容。
半藏的首發其實是在海外眾籌平台,眾籌價換算成人民幣不到 650(發貨地在深圳,所以國內包郵)。國內上架是在 10 月底,估計是為了趕雙十一。目前是京東獨占 799 元,雙十一期間並沒有什麽優惠,不過有一些小紅包啥的能省一點點。
買這把鍵盤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顏值。賽博朋克、騷氣、工業感、基佬紫……各種形容詞都可以甩上來。按照手裏鍵自己的解釋,是說追求一種「電玩質感」,嗯幾個旋鈕確實有這個意思。總之,手裏鍵半藏這個外形確實在一眾規規矩矩的鍵盤裏獨樹一幟。當然我看網上也有人說都是塑料看起來太廉價,得上金屬 blabla,我隻想說這種鍵圈玄學也該適可而止了吧,塑料也好金屬也好,都是工業材料,隻要能實現設計師的意圖,那都是好材料啊,反正我對於鍵圈人盲目追捧「鋁坨坨」的風向是不以為然的。當然這款半藏還有另外兩款配色可以選擇,一個是工業風一個是沙漠風(目測,我定義的)。我覺得沙漠風還挺有特色,工業風就中規中矩了。
說好的 65 鍵省地方,實際上不比 87 鍵的窄多少……
此外,半藏有一個獨占特,就是阿米洛靜電容 + 藍牙。阿米洛的靜電容鍵盤都是隻有有線連接的,用戶們再怎麽不滿廠商也不搭理,結果轉頭他家小弟就出了藍牙版靜電容……阿米洛靜電容目前有一款段落(草木綠)和三款線(雛菊黃、櫻花粉、玫瑰紅,壓力克數依次增大),還有一款壓力克數與櫻花粉一樣的艾草灰馬上要出來。我因為已經有了一把 45g 壓力的櫻花粉,這把就選擇了更加輕盈的 35g 雛菊黃。
到手以後,超出預期。外形設計方麵實物其實比渲染圖更帶感,而且右上角的旋鈕也不是我擔心的鬆垮手感。左邊旋鈕調鍵盤光亮度(挺雞肋的,就一個白光),右邊旋鈕調電腦音量(很方便),據說官方後期會通過更新固件的方式給這兩個旋鈕增加更多的功能,讓用戶自行選擇,這就很值得期待了。
據說官方還準備出替換旋鈕。
另外,鍵盤上蓋也是可以換的,003 原裝上蓋是紫色的,包裝裏還送了一個黃色的,不過我感覺沒有原裝好看。換蓋很容易,四角的四個旋鈕擰下來就可以了。
旋鈕。
支腳挺有特色的,專門預留了插線的孔。
最後,還要說說鍵盤手感。比阿米洛強!我本來還擔心 35g 的雛菊黃會太輕,實際上手感非常好,打起字來又舒適又輕快,簡直是給文字工作者量身定做的。另外,手裏鍵在打字音這方麵處理得也比阿米洛強多了(聽說阿米洛新模具改進了,明年觀察一下吧),這靜電容敲起來不像阿米洛自己的那麽碎。
總結一下,在 750-800 元這個檔,手裏鍵半藏確實是非常有競爭力的一把鍵盤,但前提是它的這些特——獨特的造型、阿米洛靜電容等等——恰好吸引你,而它所沒有的那些特——熱插拔、金屬外殼、RGB 燈等等——恰好你又不太在意。
@頑皮跳跳燈:微軟 Surface Duo有誰會在 2021 年年底去買一台用著 Android 10、驍龍 855、且隻有 6GB 內存和一個攝像頭的手機呢?
哦,是我,是我在 2021 年買了一台全新有鎖的第一代 Surface Duo,來自微軟的電子垃圾雙屏手機。
Surface Duo 和與它同台發布的(現在已被砍刀部取消的) Surface Neo 和 Windows 10X 都是微軟所暢想的雙屏未來的一部分。它們本應該開創一個新的硬件品類。不同於我們比較熟悉的單屏折疊設備(如三星 Galaxy Z Fold/Flip),它們並不想在一塊屏幕上做文章,而是用兩塊屏幕創造更多使用形態。你可以認為 Surface Duo 兩塊屏幕中間的轉軸和縫隙是設計缺陷,但也可以看作是它的優勢:Surface Duo “天生分屏”。這樣的硬件設計選擇讓 Duo 的使用體驗和市場上其他任何一款手機都不同,下麵我來展開講講。
在打開單個 app 時,Duo 會把一側的屏幕分配給它,另外一側依然是桌麵啟動器。此時你可以選擇打開另一個 app,同時使用兩塊屏幕;你可以根據自己的使用習慣在桌麵創建 App Group,達到點擊一個圖標同時開啟兩個 app 的效果;也可以將另一側的屏幕對折,讓 Duo 進入它最接近普通手機的形態,隻使用一塊屏幕。
單獨打開 app;打開 App Group
在同時使用兩塊屏幕時,左右滑動底部的導航條可以將一側的 app「扔」到另外一側,空出來的這塊屏幕可以用來做其他事情。如果再將一側的內容「扔」回來的話,原本被它覆蓋的內容會重新顯示出來。除此之外它和其他 Android 手機的交互邏輯相同,無論在任何狀態下都可以通過上滑懸停導航條來進入應用切換器,但切換器隻會在一側的屏幕顯示,並且也隻能切換一側屏幕的應用。
用起來的體驗和動圖的觀感很像,卡卡的
如果你將一個 app 上滑並拖到轉軸附近,Duo 會將它展開用兩塊屏幕顯示。對於微軟第一方 app 或少量對平板尺寸做過適配的 app 來說,這個時候他們就能一展身手,充分利用好兩塊屏幕的顯示麵積;但對於剩下 99% 沒有適配過的 app 來說,這個布局最容易導致它們鬼畜或者不知所措。
這個操作經常不被係統識別
在所有微軟設想的使用模式中,我認為最實用的還是 Compose Mode,或「打字模式」。在輸入任何內容時隻需把 Duo 從水平狀態旋轉 90 度,自帶的定製版 SwiftKey 輸入法就會自動占用靠下的那塊屏幕來顯示一個更大的鍵盤。在這個形態下打字的體驗比我用過的任何手機或平板的虛擬鍵盤都要襯手,同時也不會擠占其他內容的顯示空間。
能明顯看出係統的反應遲疑了一下
你也許能從上麵的動圖中看出,所有這些雙屏多任務操作似乎都有一點不順暢,這也是 Surface Duo 最大的問題:它最核心的軟件體驗在發售一年後依然是個半成品。別說日常使用的卡頓了,Duo 在很多時候分不清我到底是在滑動還是長按,總是無法正確判斷我對導航條的操作,也會搞混兩塊屏幕的位置和狀態。這些問題對於一台剛剛發售的設備來說還情有可原,但距離初代 Duo 上架已經一年有餘,它依然沒有收到微軟承諾過的 Android 11 更新,基本的軟件 bug 也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至於硬件質量…它是一台非常精致的設備,從轉軸的手感到兩塊屏幕合上的「」一聲都很有質感。但它依然還是一款來自微軟的初代產品,像充電口邊框開裂、機身輕微彎曲這種通病是少不了的。我手中的這台在輕度使用了兩周左右之後轉軸附近的塑料邊框也有輕微的裂痕,隻希望它不要再出別的幺蛾子了。
@100gle:飛利浦 NT5600 鼻毛修剪器入手渠道:京東價格:優惠折扣後 149 元雖然說男生在個人打理這方麵通常都是沒有女生那樣注重,但隻要是個沒有在社會範圍內放棄「求偶權」的男生,也不至於說連個人清潔衛生都不注意。
本以為我作為一個男生可能平時隻需要捯飭一下自己隨時可能的禿頂頭發或注重自己拉碴的胡子即可,但沒想鼻腔區域有一天也會成為待打理的一員。
以前我對鼻毛一直沒有任何認識,也從來沒想過鼻腔裏那些用於過濾灰塵、屬於人體第一層防護係統範疇內的鼻毛也會成為我需要注意打理的第三個部分,直到有一天時間我因為鼻子癢然後一照鏡子後發現鼻毛都已經探出頭來,我才意識到我不得不清理它,於是趕緊打開電商平台搜索看看有哪些工具可以進行清理。
傳統的鼻毛清理工具主要是使用那種類似於剪刀形狀的鼻毛剪,為避免受傷剪刀頭部分由尖頭改為圓頭,但在使用這種鼻毛剪的過程中需要對照著鏡子並調整到一定的角度才能精確修剪,因此光線和姿勢都相當考驗人。
圖源百度
所以為了省時省力我當時看上了小米有品一款名為「煥醒迷你鼻毛修剪器」的產品,覺得這種電動式的設計能夠一定程度上幫我完成清潔的任務。
然而這款產品,或是這類旋轉刀頭設計的產品在實際使用體驗上真的是名不符實,完全沒辦法將鼻腔內多餘的鼻毛清理幹淨,以至於每次我都還需要自己手動用剪刀來清除殘餘的部分。所以如果有朋友打算購買這款鼻毛剪,那我勸你還是把錢省下來,畢竟這五十幾元買到的東西就跟米家 9.9 元一把防飛濺指甲鉗一樣完全不值這個價格( 可以說是智商稅 )。
於是後麵在朋友的推薦之下我又購買了飛利浦家的 NT5600 鼻毛修剪器。
這款鼻毛修剪器采用的是雙麵上下切剃設計,能夠避免旋轉刀頭式設計會出現的鼻毛拉扯情況發生;並且由於刀頭設計得較為嬌小,所以放入鼻腔並不會有那麽明顯的異物感,能夠做到隨用隨洗,不需要拆卸刀頭之類的繁瑣步驟。
同時,雖然價格在 150 元左右,是前麵米家那款價格的兩倍,並且內置的電機功率較高使用時會發出的較大聲音,但至少使用它幫我清理鼻毛時再也不會出現「清理了,但隻能清一點點」的情況了。
由於我隻是購買的基礎款隻有一個清理鼻毛的刀頭,但如果你還需要修剪眉毛、耳毛的需要,那麽還可以另外配備相應的刀頭。
@FrancisPan:暗夜精靈屏幕掛燈《我和我的父輩》中,徐崢飾演的角色有個響亮的綽號—「鴨先知」,取自蘇軾的詩句「春江水暖鴨先知」。是說鴨子最先感知初春江水的回暖,常用來形容先知先覺者。最近,我也當了回 「鴨先知」。
隻要天好窗外就是藍天白雲
坐標江蘇南京,畢業後從事開發工程師的工作剛幾個月。工位麵朝窗戶的我,總感覺工位上看出去的風景不錯,但是桌麵的采光卻並不理想。之前由於接二連三的好天氣,和適時開啟的室內照明也沒把這個當回事。
接二連三的各種限電舉措
但是後來公司所屬的江寧區開始受到限電的影響,起初是要求關閉室內的空調,後來則屢次受到限電的預警和斷電。園區裏廠房頂有大片的太陽能發電板,但是隨著冬天的臨近,四五點鍾的發電效率已經不怎麽理想。我心想,這樣下去不會不給開燈了吧?白天還湊合,晚上加班咋整?
想到這裏,我的目標清單裏多了一筆添置桌麵光源的需求。之前讀書的時候在宿舍配置了一塊帶魚屏,並斥資近九百人民幣購入了 BenQ 的屏幕掛燈。
我承認,明基的做工確實不錯,亮度和色溫的自適應調節也做得很到位。既保證了不傷眼睛,也保證了足夠的照明條件。但是明基的售價不管是三年前還是今天,都算是比較高的。時至今日,應該會有很多的平替產品出現吧,於是我打開京東,發現了這款來自「雷神 (ThundeRobot)」的暗夜精靈係列 L3 屏幕掛燈。采用無線旋鈕設計,自動感光記憶功能,16000 DPI。一看價格才 159,京東還可以次日達。說到平替不得不說小米生態鏈,看了一下競品 yeelight 的屏幕燈,跟基礎版的外觀和功能如出一轍,但是更具價比,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下了單。第二天一早就收到了產品,來簡單分享一下使用體驗。
包裝以黑色調為主,套盒上產品三要素點到為止。
屏幕燈內包裝
裏麵一層的盒子白色 logo 和品牌名稱十分醒目。
包裝內主要是一體成型的燈和掛架,無線旋鈕以及產品說明書保修卡和贈送的電池。
將兩節七號電池放入無線旋鈕中,由於出廠時已經進行過配對,如果不是需要控製多台屏幕燈的話可以直接使用。
一體化的掛架設計
屏幕燈的造型萬變不離其宗,一體化的設計比起磁吸等實現方式要更加節省成本。將掛架打開並固定在屏幕的上沿,在配重的作用下十分穩定的固定在屏幕上,接入 Type-C 的接口接入屏幕燈,另一頭插入任意滿足 USB 供電需求的電源適配器即可。
按照包裝內快速上手指南,可以快速進行點亮,調節色溫,亮度和切換智能感光的模式。無線旋鈕比起 BenQ 的有線旋鈕確實算上一個進步,可以隨心所欲的放在桌麵的任何角落而不用考慮線材的束縛。
在 2021 年的今天,各大廠商的屏幕掛燈已經趨於成熟。這塊來自雷神的屏幕掛燈在經過我短時間的體驗之後,得到了一些優缺點感受:
優點:
無線旋鈕調節方便,不用受線材束縛;價比很高,京東還有學生優惠;光線的投射範圍控製的較好,不會直射眼睛,也不會影響照明效果。「辮子朝天」的充電接口角度
缺點:
背後的充電接口角度很迷,如果從側麵或者後麵看的話很突兀;無線旋鈕的材質簡直就是指紋收集器,目測還有長時間使用塗層剝落的風險;無線旋鈕非可充電式,幹電池的使用不如充電來得方便和環保。其實,作為一款 100-200 元價位的屏幕掛燈,它已經表現的很不錯了。最重要的是,我之前的用電擔心一語成讖了。
白天的辦公區域現狀
在「鴨先知」拿到燈的當天,公司接到了更加嚴厲的限電預警,這就導致了整個辦公區域除了必須的電器之外,連室內照明都要保持關閉狀態才能保證不超過用電負荷而斷電。於是,晚上加班的時候,整個辦公區域除了大家各自電腦屏幕的光亮外,一片漆黑。雖然這樣很傷眼睛,但是由於限電政策的緊迫局勢迫不得已隻能這樣辦公。
安安心心加班 不用摸瞎的感覺好極了
而我的桌麵上,當不多不少的這塊區域被照亮時,卻成了加班狗最感到溫馨的時刻,似乎找到了小時候留一盞燈睡覺的安定與舒適。「鴨先知」對這次購物體驗很滿意,好的產品不就是為了解決人們工作生活中的痛點嗎?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